乡村采风记|镜头二十五:南仲都村——扶贫村到美丽乡村的蜕变
| 招商动态 |2016-09-16
本篇是向泗水县住建局郭令战科长的约稿,谨此致谢!也欢迎各地村镇建设管理部门积极向我们投稿,一起宣传山东美丽乡村建设。
(投稿邮箱:qicunluzhen@163.com)
01
了解
南仲都村
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县级美丽乡村片区示范村泗水
美丽乡村之一林果特色村
为什么选择它
•重金打造的精品美丽乡村;
•乡村儒学讲堂难能可贵;
•生产、生活、生态“三生一体”的乡村建设的典型样板;
乡村简介
南仲都村位于圣水峪镇北部,距县城8公里、日东高速尼山出口5公里,县道邹泗公路穿村而过,是“甜美百果乡”“儒源圣水峪”镇下辖的一个村庄,大泗水美丽乡村之一。该村三面环山,分别被距龙山、九奇山、二旗山环抱,东临龙湾套水库,泗水十景之一的龙湾落霞位于该村。
全村共有218户,728人,山林面积2100亩,森林覆盖率达78.6%;村庄自然风光优美,景色宜人,村内物产丰富,耕地1120亩,其中林果面积890亩,主要种植大桃、核桃、草莓等,是远近闻名的林果特色村,还是济宁地区闻名的草莓采摘基地。
(天地图截图)
02
初遇
风貌初探
村内古树林立,溪水潺潺,石院、石屋、石板路,古朴幽静,空气清新,民风淳朴,生态优美,宛如“山穷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世外桃源。仲子百里负米奉亲的孝行感化着村民,代代相传。后来,富商王仲都为当地百姓谋福利,乐善好施,后人为了纪念此人,取名仲都。
(南仲都村)
(古树林立,溪水潺潺)
南仲都村以2015年被列为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、县级美丽乡村片区示范村为契机,按照市、县总体部署要求,全力全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。近年来,新修连村柏油路5公里、主街巷3公里,铺设石板路500米、污水管网500米;栽植楸树、紫薇等绿化苗木6.5万余株;改造线网3000米,安装路灯102盏;整治河道600米;新建文化广场1处,游客服务中心1处;设置各类标示牌69个。
(仁爱巷)
成功经验
南仲都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之所以如此成功,首先是由于规划先行。树立“以人为本”的美丽乡村设计理念,确立了“村强民富、完善设施、生态宜居、提升服务、群众参与”的规划编制思路,投资50万元聘请深圳麟德旅游规划顾问有限公司编制了《南仲都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》。为如何打造美丽乡村,提供了指引和依据。
(环境优美,小桥流水)
第二是产业带动。把传统种植产业、“孝”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业、生态品牌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,先后形成万亩大桃采摘园、万亩核桃园采摘园、元宝枫与文冠果采摘园、珍珠油杏采摘园、薰衣草基地、软籽石榴采摘园种植观光区;借助世界闻名论坛永久举办地的优势和乡村儒学讲堂的影响力,充分挖掘“尽孝行善”的文化传统;立足当地实际,充分结合山、水、林、田等自然资源优势,建设草编坊、豆腐坊、香油坊、粉皮坊等众多民俗风情体验设施及“农家乐”、精品住宿等服务设施。吸引济南、济宁、泰安、临沂等地大批游客观光游玩。打造成集观光、体验、休闲、娱乐、购物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村。
(圣水峪镇仲都生态农业观光园)
(圣水峪镇仲都生态农业观光园)
(草莓采摘园)
第三是打造精品。突出“精”和“细”。在施工过程中,按照“一个区域就是一个故事,一个节点就是一个景点”的理念,在保持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,增加传统的建筑文化元素,融入山村特有石头民居风格,保存了传统的村落风貌,突出了乡土气息和田园风格,形成了“圣山圣水圣人醉,楸树花开思忆回”的意境。先期投资1100万元着力打造文化观光板块,建设内容为建筑立面改造、金楸宾舍、金楸人家农家宴、文化展厅、砭石保健养生茶社、思孝古井、金楸广场、仁和广场、乡村手工坊、民俗风情街、流水集市、湿地花溪生态水系等。
(建筑格局保留完整)
(小桥流水)
(建筑风貌完整)
第四是市场引导。以经营的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。为使管理更加科学规范,采用托管的方式交付旅游公司经营,实现村集体与企业利益共享。在村集体收入增加的基础上,带动农户参与经营,群众制作的手工制品等旅游产品由旅游公司收购,进行统一出售,大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,当地旅游、餐饮、住宿等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。
未来规划,更上一层楼
尽管南仲都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,但仍会继续努力。据悉,下一步南仲都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:
首先将强化品牌建设,带动产业联动发展,实现村强民富。结合《圣水峪镇旅游总体发展规划》,通过打造乡村旅游、传统文化、生态农业三个品牌,做大采摘节庆活动,做好果品电商和美丽乡村建设示范两个平台,做亮“孝行天下”、乡村儒学论坛、魅力乡村风情展三大主题活动为发展策略,以儒孝文化为主题,引领农业主题化、品牌化发展,以旅游为引擎,带动农业旅游化发展,文化创意化、经济化发展,形成以“孝”文化为魂、以体验式旅游为抓手、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旅游特色村。
(村庄手工墙绘,传承文化)
(村庄手工墙绘,传承文化)
第二,完善配套功能,健全旅游服务体系,提高宜居质量。按照“一带、两中心、四板块”的规划布局,在现有文化观光板块建设完成的基础上,下一步,重点建设南部综合服务中心、村委会、楸树停车场、幼儿园等基础设施建设。同时,重点开发体现风土人情的柳编产品、手工煎饼等旅游土特产品,进一步加强对已有的金楸人家农家宴、金楸宾舍的规范化管理,着力提升服务水平,提升特色餐饮的质量和品牌。
(滨河栈道)
第三,深化体制改革,激发发展活力,确保发展后劲。积极探索建立与发展旅游业相适应的管理协调机制,制定和完善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的具体管理办法,明确制度,并加强监管。积极搭建产业投融资平台,大力开展招商引资,通过优化发展环境,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开发建设,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,企业投资为主体,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共同参与旅游业开发的多元化市场化投资机制。
03
深入
所思所想
济宁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在山东省是十分领先的,政府为此下了很大功夫,在全国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,而南仲都村正是济宁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,是山东美丽乡村的名片。
南仲都村有许多值得点赞的地方,尽管它原来十分贫困,但2015年成为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,它把握机会,将自然环境资源与人文环境资源发挥到了极致,由于政府用心的经营,南仲都村吸引了一千多万的资金,具有很强的“吸金”能力,重金打造乡村风貌。
(村庄自然环境)
(村庄自然环境)
第二,南仲都村靠近尼山风景区,尼山是孔子的老家,这几年,南仲都村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,同步推进乡村儒学大讲堂的建设。在合适的地点,合适的时间,南仲都村做了一件十分恰当的事,它主动承担起了普及与发扬山东儒家文化的责任。这让我们在山东村镇风貌建设中看到了希望,在文化层面乡村风貌建设能做什么呢?风貌的“风”即民俗文化,在山东这个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的地方,如果不做些传承弘扬的举措,实在有些对不住我们所在的这片厚土啊。
第三,南仲都村的风貌塑造非常成功,对原始自然村落格局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做的很好,尽管建筑与环境是更新后的产物,但空间尺度,形态格局仍然十分自然。色彩,构造细节也把握的很好,做法地道。
第四,南仲都村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,打造风貌的同时,注重果园、采摘、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,是综合全面的美丽乡村建设。
(村内小巷)
(大棚内部)
总结
南仲都村投入大量资金就进行风貌营造,这个地方具有特殊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。但事实上,大部分村庄并不具备这种条件。但无论如何,南仲都为山东乡村建设树立了很好的标杆,可以作为看齐的榜样。
精心、到位的风貌塑造离不开规划设计手段的强有力控制,这也是南仲都村出彩的重要原因。南仲都村的出现,对山东村镇风貌特色的营造,树立了很好的榜样,一个有一定资源的普通村子,如何抓住资源并放大到极限,南仲都村是个很好的样本。
- end -
推荐阅读:
风貌推进剂| 新农居设计竞赛结果出炉,助推村镇风貌特色营造
风貌推进剂|新农居设计竞赛鲁西南地区作品选
风貌推进剂|新农居设计竞赛鲁中地区作品选
风貌推进剂| 新农居设计竞赛胶东地区作品选
乡村采风记|观察一:海草房面临“灭顶之灾”?——元芳请你来投票!
乡村采风记|观察二,“老城镇”——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?
乡村采风记|观察三:山东滨海渔村之“囧”
乡村采风记|镜头一:“醉美”双泉,惊艳了时光
乡村采风记|镜头二:百年井塘古村,承载最原始的印记
乡村采风记|镜头三:设计的力量——传统村落驿道初家的活力新生
乡村采风记|镜头四:红尘外,碧海边,渔村隐青山
乡村采风记|镜头五:罗山西脉美秀顶,石头迷宫徐家村
乡村采风记|镜头六:宽街阔巷 肌理接续——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高家庄的风貌传承
乡村采风记|镜头七:崂山双子,东西麦窑,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
乡村采风记|镜头八:豪门书局“成文堂”,百年古村孟格庄
乡村采风记|镜头九:海防古村,雄崖所城
乡村采风记|镜头十:千年商都,泉海即墨,凤凰古村,古韵沉香
乡村采风记|镜头十一:一壶清茶竹下话,曲水流觞泉上庄——沂南竹泉“世外源”
乡村采风记|镜头十二:马牧池乡常山庄,红色文化远流长
乡村采风记|镜头十三:翠色欲流,蔬菜之乡——莱西市店埠镇东庄头村
乡村采风记|镜头十四:青年游归朱家林,桃花源处创业记
乡村采风记|镜头十五:翼云山庄,石头部落——兴隆庄
乡村采风记|镜头十六:“电商+”发展模式示范村——临沂费县芍药山村
乡村采风记|镜头十七:红荷映蔚西迭湖,畅享湿地渔家游
乡村采风记|镜头十八:熠熠千古情,悠悠上九山
乡村采风记|镜头十九:潋滟湖光古航道,枕水入眠下辛庄
乡村采风记|镜头二十:古风蔚蔚高庙行,盛世昭昭高歌进
乡村采风记|镜头二十一:七星谷底寻仙源,五峪汇聚百泉村
乡村采风记|镜头二十二:泉水潺潺济南城,南山脚下仁里村
乡村采风记|镜头二十三:葡萄森林洪门村——特色产业造就特色风貌
乡村采风记|镜头二十四:一半是“海水” 一半是“火焰”——三元朱村割裂的乡村风貌
文字:郭令战、于露
图片提供:郭令战
投稿请联系邮箱:qicunluzhen@163.com
如有疑问 同上↑